近日國內呼吸道感染人數速增,本週冷氣團再襲,加上我國疾管署預估下週將進入新冠與流感病毒的流行高峰,以及中國大陸多省較往年異常寒冷,未來幾週民眾的防疫作為與官方的緊急應變極為重要。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跨年活動後,往往會掀起一波「類流感」(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病患的流行;而今年又有總統、副總統與立委選舉的人群聚集造勢,恰提供呼吸道病毒於人際間傳播的機會,流行高峰來襲之前,我們應有那些防疫努力?
在民眾自我防禦上,凡有呼吸道病徵者,宜在家休息,不但減少出外避免傳播病原給他人,更降低不幸染到另一病原致共同感染而加劇病情;即使出門,也應戴妥口罩,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在人群少處掩口咳嗽後,立即消毒雙手,降低傳播率。另凡五十歲以上或有氣喘、糖尿病、腎疾等慢性病患,以及肥胖、吸菸與養禽、豬等的動物接觸者和市場人員,若尚未注射人流感疫苗者,請盡早接種流感疫苗;又因感染流感病毒後,呼吸黏膜受破壞,致第二波的細菌入侵易引發肺炎,所以符合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者,宜打妥此疫苗,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康。至於新冠病毒高風險群,若過去打mRNA疫苗副作用大者,宜徵詢醫師專業意見,打妥XBB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降低風險。更重要的是若得感染後,要禁酒、燒酒雞、羊肉爐與麻油雞等補品及過度辛辣食物,避免加劇發炎反應致惡化病情。
近兩年在全球流行的新冠、人流感、呼吸道融合及禽流感四病毒均為RNA病毒,持續不斷演化,因此必須以分子流行病學追蹤此四病毒的變異走向。過去常見某亞型流感病毒流行幾年後累積足夠的群體免疫力時,可能在幾年後流行另一亞型流感病毒,如2009年新型H1N1亞型病毒流行幾年後,今年已見H3N2亞型病毒的崛起,全球的流感病毒是H3N2占52%,而H1N1占47%,至於B型僅占1%以下。台灣的人流感病毒流行與國際走向雖相去不遠,但上傳病毒序列的樣本數少而難下結論。
至於H5禽流感病毒,近年全球已是演化分支2.3.4.4b的天下,取代原流行多年的2.3.4.4c分支,且不論在H5N6或H1N1亞型,均有此取代趨勢。2023年在四川發生H5N6的人死亡病例也是感染H5的2.3.4.4b分支病毒,值得我國及早備製此新興病毒疫苗。
新冠病毒在2024年近四週的偵測,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最多(66%),其次依序為EG.5(22%)與BA.2.86(7%);然而本土病例,卻以EG.5最多(58%),其次為JN.1(31%)及XBB.1.5(5%)。換言之,臺灣境外移入的病毒株往往在美國流行三至六個月後,出現類似趨勢;而本土流行仍視那一病毒在國內人群傳播的優勢而定。
至於前陣子在我國學童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 virus, RSV),如同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除A亞型之外,已另出現新的B亞型。
當然,任何新病毒株的出現,均要再檢視以舊病毒株研發的前一代疫苗,在人的抗體效價或其他免疫指標又降多少?是否仍對新病毒株有抵禦力?許多研究結果再再顯示研發能抵抗多種病毒的多元疫苗,仍是國家疫苗政策該有的努力,尤其新冠病毒變異又比流感病毒快。為何攸關國人健康的疫苗政策卻沒有李國鼎掌科技顧問時代的跨部會整合、達成目標的效率及尊重不同專業意見多次討論後的慎重決定?
誠摯建議:一、支援疾管署進行病毒變異快速檢測與病毒全長定序的經費。二、行政院科技顧問應協調國內疫苗相關單位召開「病毒疫苗研發政策」專家會議。三、食藥署重要決策官員宜勤讀我國疫苗研發新近數據,與時俱進,作「對」的決策。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流感新冠下周合流 邁入最高峰
歡迎加入[病不毒 空氣濾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