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傳播力,也許比您我想像的還要來的強!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於日前更新了有關COVID-19傳播方式的最防疫指南,證實了新冠肺炎病毒可透過氣溶膠傳播。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於5月7日中的報導中提到,美國CDC在新版防疫指南中,改變過去對新冠肺炎傳播方式的說法,提到新冠病毒確實可能經過氣溶膠傳播。且即使民眾和染疫者距離超過6英尺(約1.8公尺),還是可能因此吸入病毒。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粒子遠比飛沫還小
但究竟什麼是「氣溶膠」?所謂的「氣溶膠(Aerosol)」,指的是液體或固體微粒,穩定的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也可視為一種懸浮微粒。尤其是在密閉、不通風的環境中,特別適合氣溶膠發展。
氣溶膠中漂浮的微粒大約在5~10微米以下,相對一般咳嗽、打噴嚏所產生大於5微米的飛沫的大小還要小許多。可在空氣中飄浮數10分鐘到數小時都有可能,且氣溶膠甚至可以漂浮到5公尺以上,甚至10幾公尺的距離。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在密閉空間抽菸、燒香時,香菸或線香燃燒散發出的煙霧,就是一種典型的氣溶膠。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反應即便經過一段時間,還是可能會聞到菸味或香味的原因。
氣溶膠傳播,能讓病毒漂浮更長時間、更遠距離
也因為存在氣溶膠中的微粒可存在的時間很長、漂浮距離很遠。因此,即使新冠病毒透過氣溶膠傳播,其中的單一帶病毒量往往比飛沫傳染來的少。
但因為其傳播距離比飛沫還要來的遠,可能四處飄散,附著在生活環境各種器物上。再加上,新冠病毒在各種物體上所存活的時間遠比其他病毒高出許多。
國外科學研究期刊《The Lancet Microbe》發現,溫度固定於21度、相對溼度保持65%的空間裡。新冠病毒可在印刷紙張中存活3小時、布料和木頭2天、玻璃和紙鈔4天,口罩外圍7天。這也是為什麼新冠病毒被認為具有高傳播力的原因之一。
醫師分析台灣近期確診個案,新冠病毒有可能因氣溶膠傳播
而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生潘建志,日前也於個人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自己的觀點表示,「近期新增的案2958,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男大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個案,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防疫思考方向。」
5月13日,19歲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男大二生,和11名同學至台中市東協廣場,美樂蒂KTV唱歌。有傳染力但自已不知道的,朝陽科大女學生在隔壁包廂和一群人唱,兩邊互相不認識也沒有交集。但該名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男大生在歡唱完5天後開始咳嗽,5月20日確診。
潘建志指出,「這是他在台灣疫調中,看到最確定的『氣溶膠傳播』個案。」新冠病毒除了飛沫傳染,也有氣溶膠傳播能力。美國CDC也在兩週前修改防疫指南,加入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指出社交距離要拉的更遠。
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微粒,在室內從一個KTV房間的房門飄出去,再飄進另一個KTV房間裏,還能有感染能力。另外,高雄海鮮餐廳不同包廂間的案例,除了懷疑廁所被病毒污染外,他也懷疑可能是氣溶膠直接傳播病毒導致。
紐西蘭特殊案例:旅館隔離期間,竟遭未曾接觸確診者傳染
同時,潘建志分享了一個紐西蘭的特殊個案,在防疫旅館隔離14天中,被隔壁房一名隔離12天的確診個案傳染。但疫調人員在疫調過程中,回看監視攝影機時,發現這兩個人完全沒接觸過,甚至兩個房間的房門從沒有同時開啟過。
源頭個案開門飛出病毒,關門,病毒在走道空氣間中懸停,等另一扇門打開時再飛進去。經由基因定序確認,這樣的傳染方式真的發生了。他指出,新冠病毒這種氣溶膠傳播力,看似真的很扯。但不奇怪,他提到,其實麻疹病毒和肺結核桿菌也有這種能力,只是國人都打過疫苗所以不在意。
並強調大樓/醫院/廠房,有許多房間,在通風不好,新冠病毒量高的時候,病毒是很有可能透過空氣在不同房間之間傳播的。這完全顛覆了許多醫學專家對新冠病毒的認知,但他看到的證據如此,必需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降低氣溶膠傳播!醫師提兩點呼籲
想要防範氣溶膠傳播,民眾該怎麼做呢?潘建志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兩點。那就是第一,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空間中,在電梯、公車/捷運等車廂密閉空間中一定要戴好口罩;第二,就是把社交距離拉開、拉的更遠。
同時,由於新冠病毒一旦沾附在物品上,存活時間也遠超乎我們想像。因此一定要養成勤洗手、酒精消毒的習慣,尤其是碰觸公共場所物品後,更要特別注意,都能幫助降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
資料來源: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