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新研究:日本人台灣人基因特徵導致新冠重症率大增

2022年08月17日疫情新聞

有些研究人員從基因特徵來研究與新冠疫情重症的關聯性,獲得一些研究成果。而這種想法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初,網路上就有人拿它與生物戰做為謠言的題材。(圖/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發展到Omicron之後,由於感染人群愈來愈多,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亦更趨多樣化,也涉及到遺傳學領域。最近日本一項針對人類基因與新冠病毒重症患者關係的研究發現,具有某些基因特徵的人群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轉為重症的比例較高,而且高低之間相差可達一倍之多。研究數據還顯示出一個比較驚悚的結果,這種感染新冠病毒後容易轉為重症的基因特徵在東亞最為常見,特別是日本人與包括台灣人在內的中國南方漢人。

這項由日本多家醫療院所與學術機構共同進行的研究最近在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轉為重症具有遺傳學上的特徵,亦即有某種基因特徵的新冠肺炎患者轉為重症的風險會較其他人高出一倍之多。

這項研究收集了日本在最初一波新冠疫情大流行的2393個病例與3289個正常組進行對照,以一種稱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方式,鑑別出一個名為DOCK2(Dedicator of cytokinesis 2,蛋白質家族2)基因附近5q35上的變異,與65以下的新冠患者轉為重症風險的關聯性。而這種具有較高新冠重症風險基因特微的變異,在東亞人出現的比例較多,在歐洲人中則很少見。

更具體地說,在日本人與中國南方漢人身上比例最高,約10~15%,美洲的墨西哥與秘魯原住民有5~10%,其他民族與人種的比例極低。若以65歲以下患者為基準,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相較沒有這種變異的人,在感染後轉為重症的風險會高出一倍左右。

研究人員還採用倉鼠進行了動物模型試驗,發現在抑制DOCK2的功能後,倉鼠感染後更容易出現嚴重肺炎,出現包括病毒載量大增、體重減輕、肺水腫等現象。研究人員因此認為,DOCK2可能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免疫反應與轉為重症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未來可能是進行標靶治療時做為靶點選項。

中國大陸醫學研究人員指出,尋找與新冠肺炎病症相關基因的研究從2020年就已經有人在進行。國際醫學期刊上也有以基因與新冠肺炎相關性的研究,發現了 兩者在統計上確有相關聯性,這些研究都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的感染與重症機制,可以為研發疫苗與治療藥物提供更多的支持證據,但目前距離臨床上的應用還有很大的距離。

People receive their booster shot at a COVID-19 vaccination station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on March 8, 2022. New Zealand says it will remove many of its pandemic mandates over the next two weeks as an outbreak of the omicron variant begins to wane. (Brett Phibbs/New Zealand Herald via AP)

專家指出,DOCK2變異與新冠肺炎重症雖然顯現其關聯性,但新冠重症不是只有一個基因變異就能決定,在臨床上其他的因素例如感染者的年齡、基礎疾病與疫苗接種等因素,對於轉移重症風險的影響要大得多。DOCK2變異的發現對於了解新冠重症的機制很有幫助,但並不代表這項基因變異就會有一定會更容易轉化為重症,上述的其他各種因素才更為現實。

以基因特徵來進行特定的病毒攻擊,曾經是一些科幻小說情節:某國對敵國進行生物戰爭,以敵國種族的基因特徵設計針對性的病毒,在病毒廣為傳播之後讓具有這種特定基因的敵國人民與部隊失去抵抗能力,對其他不具備這種基因特徵的民族則不發生作用。

這樣的科幻情節在2020年新冠病毒剛開始流行時也一度成為網路上的陰謀論題材,指稱新冠病毒是設計用來針對特定族群,但是失敗的實驗品從實驗室洩漏而出後爆發疫情大流行。幻想出來故事情節相當驚悚,當然也會破綻百出。這種臆想拿來套用現實國際政治環境中,就算可以找到對號入座的對象,恐怕也只能當作茶酒之間談笑或是幻想電影的題材吧!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疫情來了!BA.5連爆33例 還出現首例本土BA.4「北部一家四口全確診」

相關新聞

流感重症第14例死亡! 發病五天身亡

民視新聞/陳柔安、李世宸、郭南宏 台北報導 最新COVID-19本土疫情137例,明天(3月29日)起將全面改為周報,不再公布每日確診及死亡數字,但流感重症爆出第14例死亡,全都沒打過流感疫苗,猴痘疫情新增5例,也要嚴防諾羅病毒清明連架後可能反彈。 小朋友大朋友,診所看病的人真不少,面對流感持續威脅民眾安全,疾管署呼籲民眾快打流感疫苗。 最新出現流感季半年以來第14例死亡,6旬男子有慢性病史,(3月)16日發燒,19日抱怨胸悶後昏倒,一度失去呼吸心跳送醫急救,在家人選擇放手後,發病短短5天就宣告死亡! 流感重症第14例死亡...

運動易喘體力衰退 童確診康復出現心律不整

再來關心新冠肺炎,雖然進入後疫情時代,但確診後的長新冠,仍然要多注意,尤其是兒童,常出現的症狀除了長期咳嗽、注意力不集中,有些甚至還會有心悸、心律不整。台中就有一名9歲孩子,確診康復之後,還是覺得胸悶胸痛,或是運動過後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才發現,是心律不整。 9歲的恩恩,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體力大不如前。 中國附醫中醫兒科主任 賴琬郁:「(恩恩)經常會覺得胸悶、胸痛,而且他只要稍微運動一下,他就會覺得心跳跳得很快,媽媽有時候幫他量,會發現心跳有時候是60下,有時候又會跳到120下,所以他很緊張。」...

今日新增9980例本土、42例死亡!確診康復半年後「肺部竟長出肺結節」,醫師示警3種人要小心

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期在臨床上發現,感染COVID-19半年後,肺部會產生新的肺結節。(圖/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宣布有本土確診9980例,境外移入208例,總共10188例確診(包含42例死亡)。 確診後身體會完全康復嗎?除了副作用以外,身體還有什麼影響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於臉書發文透露,近期在臨床上發現,感染COVID-19半年後,肺部會產生新的肺結節,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

「長新冠」破百例!女染疫康復仍咳到沒朋友 醫警告7症狀應就醫

指揮中心8日表示,長新冠病例數破百,而Omicron後遺症症狀較為多元。(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新冠疫情延燒全台,至今已累積262萬人染疫,雖有99%的人皆屬輕症,但染疫後造成的「長新冠」後遺症卻引起各界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8日)指出,長新冠病例已達3位數,因此若染疫後出現胸痛、胸悶、喉嚨痛、頭痛、疲倦、腦霧、肌肉痠痛等症狀,要多加留意。  ...

關於我們

台云環科有限公司

電話:+886-4-22257222
總部:台灣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28號2樓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