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害恐誘發過敏,10個好習慣一定要養成

2020年12月21日疫情新聞

2020-12-21

 

【戶外】

1.空氣品質不良的日子,配戴醫療用口罩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博仁解釋,一般紙口罩只能防止唾液噴濺;不織布、活性碳口罩防範PM2.5的效果差;醫療用及N95口罩隔絕PM2.5效果好。N95口罩可降低0.5微米以下懸浮微粒,但戴整天太悶熱,建議可配戴醫療用口罩。

超商、藥房普遍販售、外表淺藍或淡綠的醫療用口罩有3層,外部防護力可隔絕三~七成的PM2.5,中間有過濾層,內鋪棉可吸汗。劉博仁提醒,戴口罩時記得把靠鼻梁的線壓緊,否則空氣會從側面進去、降低防護效果,建議戴8小時後就要更換新口罩。

以中醫角度,戴口罩可減少溫差太大帶來的肺燥,造成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統不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顏宏融說。

2.挑對時間、地點運動

清晨運動較易吸到乾淨空氣,有樹木的公園、河濱步道空氣品質最好。建議每週可規劃3~4次輕中度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規律運動可調節自律神經,強化免疫功能,減少過敏發作。新開幕健身房若有刺鼻味,可能是裝潢建材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劉博仁建議,暫時別去。

3.保持車內空氣流通

廣告

可依行車狀況,交替使用車內空調。劉博仁建議,塞車或一般開車時,戶外污染多,可開啟車內循環;但車行至空曠處,即可打開對外通風循環。此外,2、3天沒開車時,建議先打開全部車門保持通風,再發動車子,減少車內污染物堆積。

或者,車上也可放置竹炭包或活性碳,一段時間後經過日曬可以繼續使用,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建議。

4.空氣品質差的場所避免久待

以下地點空氣污染物多,容易引發過敏,最好避免停留太久。

●尖峰時間的公車專用道:車來車往空氣品質差,尖峰時間儘量縮短在公車專用道等紅綠燈的時間,陳保中提醒。

●室內泳池:可能散發三氯甲烷,尤其聞到一股濃重刺鼻味。請選擇室外泳池較通風。

●燒烤店及停車場:通風較差,常累積多種空氣污染物,過敏的人不宜久待。

●煙霧繚繞的環境如酒吧:香菸有許多有毒化學物,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

●影印間等事務機器、老舊3C設備儲藏處:懸浮微粒粉塵含量高,高雄大宇空間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劉博宇說。

【室內】

5.回家後立即換下衣服並洗澡

空氣中的花粉及污染物會殘留在衣物及鞋襪中,建議回家後立刻脫掉鞋子、衣服並沐浴清洗,去除頭髮及身上殘留的污染物,防止過敏原逸散到家裡的家具及其他地方。

廣告

6.聰明使用空氣清淨機

去除空氣中的過敏原,高效能微粒濾網(HEPA)效果最好,建議每月更換一次。陳保中提到,若同時使用空氣清淨機及電扇,要將電扇放在清淨機後方,吹出來的空氣才是乾淨的;若同時需要開冷氣,調成微風即可,以免清淨機的氣流被擾亂,影響過濾效果。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嘯谷建議,避免使用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建築材料,及善用空氣清淨器,可把機器擺在家具、隔間板等附近,就近將散發的有害物質吸掉。

7.臥室保持乾淨、濕度適中

臥室是每個人待最久的地方,建議容易過敏的人每週固定更換床單、被套清洗一次,木質地板比地毯好。臥室濕度最好維持在55%,減少塵蟎滋生。

中醫也認為,環境中的濕氣太重會影響呼吸道,讓口水、鼻涕、痰液等分泌物增加。

顏宏融提醒,肺是嬌嫩的器官,太乾燥也會傷害肺系統導致咳嗽,因此空氣必須有水氣才不傷害到肺系統,建議早上人不在時開除濕機,若人在密閉空間時,暫時不要開除濕機,以免空氣太過乾燥。

廣告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力行的口訣則是「書就歸書櫃、衣服歸衣櫃」,把每樣東西收進該有的位置、該丟的就斷捨離,不堆積生灰塵、阻礙通風,臥室盡量不放電器用品。他尤其強調,各式塑膠板、容器、塑膠袋都會揮發出塑化劑或慢慢脫落成粉塵,也是強力的過敏原,強力建議少買少用塑膠製品。

蘇大成坦言,自己也是過敏患者,面紙不離身,以前還要長年用藥控制,下決心執行後,現在都可以不必了。

【體質保養】

8.早點睡,別熬夜

半夜2、3點才睡,對忙碌現代人來說習以為常,卻可能會加重過敏症狀。「熬夜會讓發炎反應更加嚴重,」劉博仁說,身體在正常時間入眠會分泌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可降低鼻過敏發作頻率,他就發現不少抱怨過敏加重的人,幾乎個個是過午夜才睡的夜貓子,「至少12點以前要睡覺,」他建議。

中醫也認為,太晚睡容易上火,不但引起肺燥熱,加重呼吸道症狀,也會加重發炎反應。

9.補充足夠溫開水

除了熬夜,不喝水是劉博仁最常碰見的惡化過敏推手。「只喝有顏色的飲料,」劉博仁嘆氣說道,糖會瞬間讓免疫細胞作用下降兩成,免疫細胞不平衡、過度反應,就會造成抗體攻擊身體,形成免疫系統疾病。

建議每天要喝足夠的溫開水,維持代謝功能;咖啡及茶有利尿作用,不應算在一日建議水量中。除非有腎臟病,成人建議一天飲水量是體重乘上30cc。劉博仁早上起床必定喝一杯400cc溫開水,另外準備保溫瓶,每日裝3次各500cc,正好足夠一天飲水量。建議有運動習慣的人可額外增加200~300cc。

溫開水最好。因為冰飲會刺激副交感神經,導致鼻黏膜腫脹,且刺激胃黏膜並造成腹腔血管收縮,體溫下降代謝變慢,易造成脂肪肝

且多數冰冷飲糖分高,易造成白血球活動力降低,弱化免疫系統。中醫認為,跟體溫差不多的水溫很適合,不會刺激腸胃道,如果是體虛的人(容易感冒、流清鼻水、手腳冰冷、怕冷),飲水的溫度還可以更高點,加強身體循環、提高免疫力,顏宏融說。

10.養肺潤肺,抵抗過敏

中醫認為,強化呼吸道、減緩過敏最好的方法是養肺。肺喜涼潤,可適當吃點百合、白木耳潤肺,減少過敏發作。睡好、睡飽也能達到滋潤肺部的效果,顏宏融說。

黃嘯谷提出建議,既然居住環境不易改變,那就強化「體內環境」。「可適量吃具有抗氧化成分的食物,例如蘋果、胡蘿蔔、堅果、莓類、酪梨、大蒜、南瓜籽、咖啡等,有抗空污效果。」

此外,早晚多加衣服保暖,清晨起床時可以熱毛巾摀口鼻,保持呼吸道溫暖,也是很好的養肺方法。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244

相關新聞

清冠一號不只治新冠 對流感、肺炎黴漿菌也有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揮重要功效的「台灣清冠一號」,緊急使用授權(EUA)將於明(2024)年6月到期,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今(11/30)日透露,目前已有一家藥廠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預計在明年EUA到期後,至少會有一間藥廠取得正式藥證。 中醫師公會30日召開「清冠一號對類流感疾病應用」記者會,會中以清冠一號在科學研究下的實證,證實除了對新冠之外,對於目前中國流行中的7種呼吸道疾病,包括:流感、鼻病毒、肺炎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新冠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都有顯著的效果。...

黴漿菌襲台 小兒科湧病患 國中師狂咳四月續低燒中標

大陸黴漿菌疫情攀升,台灣也不可輕忽。(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大陸黴漿菌呼吸道疫情急速攀升!時序進入冬季,不少病毒接續而來,包括:新冠、流感與黴漿菌等呼吸道病原。其中大陸近期染上黴漿菌呼吸道病例持續飆升,台灣不得不嚴陣以待,小兒科醫師證實近期院內收治了不少黴漿菌病患,不僅狂咳還等到後續才快篩出此病症。另疾管署前天(26日)呼籲診所醫院應實施「TOCC」機制,同時更提升了機場篩檢機制,呼籲民眾應主動通報病情、切勿隱瞞。 小兒科醫師證實近期黴漿菌患者有增多趨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內地流感疫情升溫 青壯年群組以新冠等呼吸道病原為主

【on.cc東網專訊】中港恢復通關後,港人北上消費成為常態。不過,國家衞生健康委周日(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說明內地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關情況。監測顯示近期以流感為主,另有鼻病毒、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分析認為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有關。會上指出,不同年齡層流行的主要病原體亦有所不同。...

流感流行期 醫點名3種人容易感冒 一年病7、8次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疾管署最新預測,新冠疫情高峰將延遲至明年1月,另流感也持續在流行期,家醫科醫師指出,一般人一年感冒約3、4次,有些免疫功能較差者則多達7、8次,並點名「3種人」為易感冒體質。 一般人一年感冒約3、4次,有些免疫功能較差者則多達7、8次,點名「3種人」為易感冒體質。(圖/pexels)...

關於我們

台云環科有限公司

電話:+886-4-22257222
總部:台灣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28號2樓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