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衛教資訊指出,目前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現已有上百種型別,在所有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外,以腸病毒A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據疾管署監測,腸病毒疫情從去年4月中旬開始流行,直到今年1月中旬才低於流行閾值,正式脫離流行期。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腸病毒通常好發於每年4至6月及9至10月,春夏疫情規模通常較大,入冬就會結束,這次秋冬疫情延續至今年初才逐漸減少,可能與免疫負債有關。
黃高彬表示,原本預期2019年至2020年再度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但新冠疫情防疫措施改變疫情流行趨勢。隨著口罩令解除,社區2023年開始出現零星病例,2024年疫情比2023年更加嚴重。到了2025年,隨著孩子的人際互動增加,戶外教學等活動恢復,加上免疫負債問題,疫情仍在持續攀升。
台灣在1998年爆發首波腸病毒嚴重疫情,當年造成405例重症兒童,奪走78名孩童性命,那段時間給全台灣感染科醫師的「震撼教育」,此後腸病毒71型疫情大約以每3至4年為爆發流行周期,大多數病例都是6歲以下兒童。分析疫情周期與學齡前幼童世代有關,當沒有抗體的孩子累積到一定程度,腸病毒71型便會在社區引發大流行。
黃高彬示警,近年腸病毒71型盛行率較低,許多家長逐漸忽視威脅,但腸病毒71型重症率和死亡率仍相當高,即使社區內僅有零星病例,一旦感染引發重症風險恐難以承擔,「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健康成長,鼓勵家長為孩子投資健康」。
黃高彬說,疫苗發展的2個重點,不外乎可能導致死亡跟殘廢的疾病,如小兒麻痺;以及會引起大流行的疾病如流感,以1998大流行重症的幼兒為例,後來有不少出現行動不便、致力受影響等後遺症。
台灣有2款腸病毒71型疫苗,製作方法相同,均獲得食藥署核准,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保護力達99.21%;另一款為高端疫苗,保護力則逾96.8%。黃高彬提醒,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沒有任何疫苗能百分之百預防感染,現階段皆屬於自費疫苗,理想情況下,未來可視需求成為公費疫苗,以利提升民眾對此疫苗重要性的認識。
針對腸病毒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的可能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依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國內每年社區主要流行的病毒型別不盡相同。而接種腸病毒A71型疫苗,可預防腸病毒A71型感染造成重症風險,但對於其他可能引起腸病毒重症的型別,如克沙奇A16型、腸病毒D68型等,目前未有證據顯示具有交叉保護效力,對於整體腸病毒預防的效果有限。
腸病毒A71型疫苗經ACIP會議討論,現階段建議具接種需求者,可經醫師評估後自費接種。此外,疾病管制署已提請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將腸病毒A71型疫苗納入114年度新興醫療科技與衛生福利政策效益評估研究計畫項目之一,將針對該疫苗進行更完整的效益評估研究。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輕症新冠引發慢性頭痛!病毒感染後遺症不容忽視
歡迎加入[病不毒 空氣濾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