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DC更新防疫指引:新冠病毒可藉由空氣傳播!最遠可達2公尺、停留數小時

2020年12月30日疫情新聞

美國疾管署5日修訂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防疫指引,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移動距離達2公尺,因此即使帶原者已經離開場所,其附近約2公尺範圍的空氣,仍有可能傳播病毒。此外許多公衛專家提出警告,空氣傳播為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CDC曾在數週前更新類似內容又刪除,當時引發關於空氣傳染的爭論。

飛沫傳染與氣膠傳染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的最新防疫指引,科學家指出,在通風不良的密閉場所中、或帶原者從事運動或唱歌等活動時,新冠病毒可以藉由氣膠(空氣中懸浮的液體或固體微粒)傳染他人,影響距離超過社交距離規定的6英尺(約1.8公尺)。

在此之前,CDC一直警告大眾防範飛沫傳染,咳嗽噴嚏產生的分泌物由口鼻噴出之後,會墜落地面,這段距離約為6英尺,也是建議社交距離的由來。而氣膠的微粒則比飛沫小得多,它能像煙霧一般在空中懸浮、停留,影響距離和時間也更長。

《路透》(Reuters)報導,儘管CDC強調近距離接觸的傳染較為常見,不過一群美國科學家5日在醫學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公開信,警告空氣傳播才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只要發生近距離且長時間接觸,氣膠便有可能造成傳染。氣膠中的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數秒至數小時,在通風不良的空間影響範圍甚至超過2公尺,而有發生超級傳播事件的風險。

新冠病毒可能透過空氣傳播(氣溶膠傳播)(AP)
新冠病毒可能透過空氣傳播(氣溶膠傳播)(AP)

由於新冠病毒帶原者可以釋放出數以千計含有病毒的氣膠,這個數量遠多於呼吸或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因此科學家認為,防範空氣傳染是防疫的要點。他們說公衛機構應該清楚辨明飛沫和氣膠,前者會由咳嗽或噴嚏飛濺,後者能夠藉由空氣移動2公尺。同時,有關當局也應該強調戶外活動和改善室內通風的重要性,並宣導戴口罩和維持社交距離確保防疫功效。

 

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3089096

 

相關新聞

運動易喘體力衰退 童確診康復出現心律不整

再來關心新冠肺炎,雖然進入後疫情時代,但確診後的長新冠,仍然要多注意,尤其是兒童,常出現的症狀除了長期咳嗽、注意力不集中,有些甚至還會有心悸、心律不整。台中就有一名9歲孩子,確診康復之後,還是覺得胸悶胸痛,或是運動過後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才發現,是心律不整。 9歲的恩恩,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體力大不如前。 中國附醫中醫兒科主任 賴琬郁:「(恩恩)經常會覺得胸悶、胸痛,而且他只要稍微運動一下,他就會覺得心跳跳得很快,媽媽有時候幫他量,會發現心跳有時候是60下,有時候又會跳到120下,所以他很緊張。」...

今日新增9980例本土、42例死亡!確診康復半年後「肺部竟長出肺結節」,醫師示警3種人要小心

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期在臨床上發現,感染COVID-19半年後,肺部會產生新的肺結節。(圖/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宣布有本土確診9980例,境外移入208例,總共10188例確診(包含42例死亡)。 確診後身體會完全康復嗎?除了副作用以外,身體還有什麼影響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於臉書發文透露,近期在臨床上發現,感染COVID-19半年後,肺部會產生新的肺結節,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

「長新冠」破百例!女染疫康復仍咳到沒朋友 醫警告7症狀應就醫

指揮中心8日表示,長新冠病例數破百,而Omicron後遺症症狀較為多元。(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新冠疫情延燒全台,至今已累積262萬人染疫,雖有99%的人皆屬輕症,但染疫後造成的「長新冠」後遺症卻引起各界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8日)指出,長新冠病例已達3位數,因此若染疫後出現胸痛、胸悶、喉嚨痛、頭痛、疲倦、腦霧、肌肉痠痛等症狀,要多加留意。  ...

長新冠不只咳嗽、記憶減退!醫警嚴重恐肺部纖維化「這些族群」當心

45歲陳女士過去有氣喘的病史,平常有登山、健走的運動習慣。去年底陳女士確診新冠肺炎,康復至今已超過1個月以上。雖然症狀已改善,但偶爾還會乾咳,且感覺體力虛弱,尚未恢復至確診前的狀態,於是至醫院就醫。後續根據診斷為後新冠病況,醫師針對其症狀進行藥物治療,如今已順利康復。 2成染疫民眾 康復後症狀持續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超過3年,雖然現在各國逐步解封,但全球染疫人數依舊持續攀升。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庭嘉說明,感染新冠肺炎後,經過前面4週的急性期,大部份成人會從新冠肺炎的症狀中痊癒。 延伸閱讀:...

關於我們

台云環科有限公司

電話:+886-4-22257222
總部:台灣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28號2樓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