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一直變異,先前疫苗效果已有限,目前每周重症病例約卅多例,也比流感難控制。」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憂心,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隨著免疫逃脫能力增強,傳統疫苗效果有限,對高齡、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也易引發重症、死亡威脅。
隨著極端氣候變化、冬季天氣變冷,新冠疫情恐更難控制,王復德指出,若沒有做好準備,病毒株一旦轉強、醫療負擔加重,台灣將面臨嚴峻考驗。
王復德建議,政府應編列足夠預算,確保防疫物資供應不斷鏈,在整體防疫規畫上,也應建置疫情熱點地圖、抗病毒藥物供應地圖。而疫情熱點地圖就像登革熱防治,讓高風險族群知道哪一區域重症人數較多,可趨吉避凶,而抗病毒藥物供應地圖可讓需用藥病患第一時間掌握資訊、迅速應變。
立法院厚生會會長、立委萬美玲日前揭露,明年政府新冠防疫預算僅編列一點九億元,且多用於實驗研究,對於新冠或其他新興傳染病相關防疫政策,預算來源不穩定。她擔心,政府與民眾同步鬆懈,入冬後新冠病毒更活躍、肆虐,對防疫工作不利。
對於新冠防疫物資準備,疾管署指出,目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儲備量充足無虞,將持續監測藥物使用情況,並視疫情需要評估是否擴充需求,明年度若遇大規模緊急疫情,將以衛福部相關預算進行調度,並擴大抗病毒藥物採購。
王復德認為,抗病毒藥物、篩檢試劑、疫苗等供應、製造,多掌握在外國廠商,當病毒轉趨強悍、致命性升高,或出現更強新興傳染病,又逢防疫物資準備不足,過去亂象將重演。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病毒攻擊,更是脆弱,「防疫物資等同戰備物資,不能因快篩的人減少、用藥的人減少就縮減預算」!
王復德直言,在防疫預算的規畫上,宣傳亦不可或缺,透過宣傳,民眾、高齡族群才知道接種疫苗、快篩、五天內及早用藥的重要性。對於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等年長者聚集之處,更建議用公費提供免費快篩試劑,讓年長者一有症狀,便可迅速確診、用藥。
「新冠防疫不只是老人、慢性病族群的事!」王復德提醒,雖然年輕人、中年人染疫,致死、重症機率不高,但一旦接觸老人等脆弱族群,病毒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建議民眾盡快接種最新JN.1疫苗,有疑似症狀要盡速快篩,確診者也要做好防護,若為高風險族群需盡快用藥,才能真正受保護。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研究:超級細菌未來25年內恐致3900萬人死亡
歡迎加入[病不毒 空氣濾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