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0:47:00
說到肺活量,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影響運動和歌唱表現,平常沒什麼感覺,但是當健檢發現肺活量結果大不如預期,才會開始擔心:肺活量差,是不是肺功能有問題?
「肺活量是肺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台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郭炳宏指出,「吐氣肺活量」是指吸飽氣後,用力吐氣時所吐出的空氣量。肺活量可能因性別、年齡、身高等而有差異。
肺活量+殘餘容積=全肺容積
不過,肺部還是會有一部分氣體無法全部吐乾淨,所以吐出來的「肺活量」加上沒有吐乾淨的「殘餘容積」,才是整個肺部的「全肺容積」。然而,健檢通常只會執行簡易型的肺量計測試,報告不會包含全肺容積的數值。
理論上,從肺活量可以推測全肺容積是否正常,據此判斷是否罹患肺病,假使出現「侷限型肺病」或「阻塞型肺病」,都可能導致全肺容積和肺活量減少,其中又以侷限型肺病的表現最直接。
侷限型肺病:典型例子是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因肺部組織硬化無法擴張,導致肺部容積(肺活量與全肺容積)減小;另一大類跟呼吸肌肉或胸壁疾病有關,例如「漸凍人」與「重症肌無力」患者的呼吸肌肉可能會受影響,導致肺活量下降。侷限型肺病還包含氣胸、嚴重肺炎、肋膜積水等,都會使肺部容積減少,且肺部侷限愈嚴重,肺活量愈少。
阻塞型肺病:像是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不過,阻塞型肺病的患者有時全肺容積不僅正常、甚至還會增加,隨著疾病在不同階段與病患吐氣時間的差異,阻塞性肺病的肺活量也可能正常、減少、甚至增加。因此,臨床上阻塞型肺病的嚴重度並不是根據肺活量來評估,更常看的是吐氣的「一秒量」(FEV1)。
郭炳宏解釋,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吐氣時的呼吸道氣流受阻,此時觀察第一秒鐘能夠快速吐出的氣體量(即所謂的「一秒量」),更能代表阻塞型肺病的嚴重度。
擴胸、深呼吸 幫助提升肺活量
在沒有疾病的狀態下,肺活量稍差對身體的影響不大,一般人也不易察覺,但適度提升肺活量還是有益健康,也能提升運動的耐受性。
王思恆表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大約只使用2~3成的肺活量,即使相當劇烈的運動,頂多也使用7~8成的肺活量,運動終止通常是因為肌肉痠或心臟輸出不了更多血液,只能被迫停止運動,此時肺活量其實還剩不少。因此,除非從事競技運動,肺活量的大小對運動表現並不明顯。
雖然肺活量不會直接影響運動表現,但肺活量好,通常換氣量也會好,更能應付劇烈運動時最高約20倍的換氣量,間接提升運動耐受性。郭炳宏解釋,運動時大量換氣,能加速二氧化碳排出,不易乳酸中毒、中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