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研院賴明詔院士:新冠病毒想與人共存? 4點看突變法則

2021年11月16日疫情新聞

2020 年 COVID-19 疫情打亂全球經濟供應鏈,不少國家被迫封城,全球經濟活動也被限縮。原本只會引發小感冒的冠狀病毒,是如何在短期間感染全球 2 億多人? COVID-19 將往哪個方向演化?人類與之共存的策略又在哪?

基因線上 GeneOnline 專訪中研院賴明詔院士。他是全球最早從事冠狀病毒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因而有冠狀病毒之父的美名,也創立台灣最早研究冠狀病毒的研究室,更在 C 型與 ​​D 型肝炎病毒研究多有建樹,著述許多冠狀病毒的經典論文。賴院士利用多年研究冠狀病毒的經驗,解析 COVID-19 的突變走向,以及抗疫的下一步。

●根絕 SARS 的老招適用 COVID-19 嗎?

COVID-19 因為與 SARS 十分相似,所以常被拿來研究與比較。它們雖然都是冠狀病毒,但傳染力度卻大相徑庭。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SARS 的感染者會發燒,所以只要天天量體溫,並將發燒的人做隔離,就可有效防堵病毒擴散。透過這種方式,SARS 在疫苗或藥物研發出來前,就從自然界消失了。然而,COVID-19 卻能產生無症狀感染者,並在完全接種者中互相傳播,表示單用隔離一招,無法有效抑制 COVID-19。

賴院士指出,COVID-19 是 RNA 病毒,這種病毒的突變速度本來就比 DNA 病毒高出一至十萬,甚至一百萬倍,更不用說 COVID-19 的突變速度還比許多其他的 RNA 病毒還快。

此外,「COVID-19 的 RNA 是所有病毒中最長,RNA 基因越長,產生突變的機會就越多。」所以才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這麼多變種。(備註:HIV 病毒的突變速度比 COVID-19 更快)。另外,賴院士的研究也顯示,冠狀病毒有基因交換現象(RNA recombination)的能力,可增加病毒變種的機會。

而在 SARS 與 COVID-19 相隔的 17 年間,基因定序技術突飛猛進。賴院士指出,過去要花 2 個月才得到 SARS 冠狀病毒的 RNA 基因定序,現在只要 1 天就可獲取上千個 COVID-19 定序結果。而且人類分離病毒株的速度也大幅增快。這促使新冠疫苗能在幾個月內完成開發,取得緊急授權,更在一年內遍及全球使用。相比 SARS 與 MERS 疫情無疫苗的情況,更揭露「兩個不同世代的研究成果」。

(圖/基因線上提供)
(圖/基因線上提供)

●只引發「小感冒」的冠狀病毒,如何造成全球流行病?

為何 SARS、COVID-19 會比其他冠狀病毒來得危險呢?賴院士指出,一個病毒會引發嚴重傳染病往往出自幾個不同機制。首先是感染力,也就是病毒感染細胞或器官的能力。一般冠狀病毒只會感染上呼吸道,造成咳嗽、傷風感冒等症狀,但 COVID-19 可感染到下呼吸道或其他奇觀,引發嚴重的肺炎等疾病。

第二是傳播力。病毒傳播的速度越快、產生病毒的量越多,環境生存能力越強,它引發流行病的機率就越高。第三是躲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容易被身體、疫苗引起的免疫機制,或其他療法滅除的病毒不會引發大型流行病;唯有懂得躲避免疫系統的病毒才能持續生存在宿主體內,並感染他人。第四,COVID-19 病毒引發身體過度的發炎反應,也是引起嚴重病症的原因。

●COVID-19 也想跟人共存?突變將逐漸降低重症率?

COVID-19 突變速度驚人,Alpha 變種才在 2020 年 12 月使英國封城,Beta、Gamma,尤其是 Delta 變種就在 2021 年加入戰局,使各國醫療體系潰堤。其中有些變種可降低 COVID-19 核准療法與疫苗的有效性。

賴院士指出,突變是一個隨機的過程,但演進來自外部刺激。冠狀病毒經常出現許多變種,但唯有能適應環境給的選擇壓力(selection pressure),譬如人體防禦系統、藥物或疫苗的變種病毒,才有辦法生存,這「符合達爾文的生物演化理論」。

Delta 變種是目前傳染力最強的變種病毒株,最近又出現比 Delta 更強的變種(Delta-plus),隨著疫苗接種普及,也許還會有更多的變種出現,各國也開始思考與 COVID-19 共存的策略。賴院士説,「病毒需要在自然界存活,這是他的最終目標」,所以殺死宿主對它來說實屬下下策,因為病毒必須在宿主內才能繁殖。

他強調,COVID-19 未來突變很可能往 4 點演進:增加各種途徑的傳染力、強化病毒複製能力、提升躲避免疫系統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是降低病毒引發重症的機率,變成類似季節性流感的存在。換一個方式想,不只人類想與病毒共存,病毒也在尋找與人共存的方式,這是自然的法則,因為只有這樣,COVID-19 才有辦法續存。

●完全杜絕 COVID-19 不可能!疫苗量產與開發是台灣首要目的

儘管病毒引發重症的機率可能下降,接種疫苗仍是時下防疫的第一要件。賴院士舉例,「這就像 NBA,防守力強的球隊往往是名列前茅的球隊,但冠軍隊伍大部分是攻擊力高的隊伍,因為強勁的攻擊相當於好的防守。」

但不打疫苗,只謹守戴口罩、隔離、防疫距離等措施就像防守力高的隊伍,「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這時不能只靠防守,而是要用疫苗或藥物增加攻擊力,以有效控制 COVID-19 疫情」。

不過他提醒到,接種疫苗的目的不是要 100% 消滅 COVID-19,切忌懷抱著完全杜絕病毒(zero virus thinking)的思維行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像是季節性流感每年還是有一定比例的人重症或死亡,這是人類需要接受的事實。

賴院士指出,只要重症案例減少,COVID-19 對人類的衝擊力就不會那麼大。然而,以前認為可用疫苗達到的群體免疫,現在已不可能達成。不只因為一些完全接種者出現突破性感染,且近期有實驗顯示,現有疫苗無法降低 COVID-19 傳染力,但可減少重症發生率。這個結論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他破除迷思,指出冠狀病毒因怕熱消失的論調太言過其實。病毒可能因溫度提升至 60 度左右死亡,但人類世界大多都 30、40 度,所以病毒消失與外界溫度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而且現在夏天很多人擠在室內吹冷氣,反而更容易傳播病毒。

另外,疫情間 mRNA 技術大放異彩,其製造新疫苗的方式快速且彈性,所以能迅速應對高突變的病症,開發出針對病毒還有癌症的不同療法。

而面對海外積極開發新冠口服藥,賴院士指出,這不是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研發項目,目前仍應該以新冠疫苗為主。但最近國外藥廠在新冠口服藥研發方面有重要突破,未來應多觀察與構思如何發展。

資料來源:這裡

相關新聞

染病恐重症!發燒人數暴增40% 醫示警「3族群」一人中鏢全完蛋

正值流感季,門診、急診、病房爆滿。(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近期無論是耳鼻喉科、家醫科診所,抑或是急診,都可以看到滿滿人潮,加上剛開學不久、口罩令解除,傳染速度相當可觀。小兒科醫師陳木榮也在臉書表示,最近發燒的大人、小孩特別多,而前陣子大部分都是A型流感,最近則不時會驗出B型流感,呼籲民眾施打疫苗。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也示警3族群應多加留意。 門診患者增加20至30%、發燒患者則暴增40%。(示意圖,與本文無關/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莫德納XBB疫苗9/26開打 65歲以上長者優先

XBB疫苗確定下週開打,疾管署宣布,因應新冠病毒株演變,目前國內外疫情仍持續且以XBB為主流病毒株,為防堵秋冬疫情再起,從9月26日起將分三階段開放民眾接種莫德納XBB疫苗,首波優先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高風險族群。 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XBB.1.5疫苗是1個新的疫苗,長者、65歲以上的民眾如果打了之後,對於抵抗這個傳染力還有併發症都有顯著的提高。」 疾管署表示,為提升長者免疫保護力,才會列為首波接種對象。10月2日起開放醫護人員接種,10月9日才開放給全民接種,提供給滿6個月以上兒童、青少年或成人,經醫師評估可接種1到2劑。...

新冠疫情持續下降!疾管署:每日新增40例 死亡 6

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前排左二)、高醫副院長羅傳堯(前排左三)、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前排右三)、高醫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後排左一)、衛教大使王宇婕(前排右二)共邀民眾參與衛教巡迴展。(方金媛/大紀元)...

秋冬疫情升溫 醫籲:醫療負載需提前部署

醫師提醒,年紀大、有慢性疾病、免疫不足或低下者都屬於脆弱族群,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時建議先使用快篩檢測,並盡速就醫用藥治療。圖為疫情期間民眾至部立桃園醫院篩檢站進行快篩。(圖/報系資料照) [周刊王CTWANT] 全球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世界衛生組織已於今年8月將EG.5列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30歲男得流感!「2天變重症」住院一個月 全因1指數超標

流感疫情持續。(圖/TVBS資料畫面) 今年流感疫情持續,且6月至8月病例數仍處增加階段,公費流感疫苗預計10月份開打,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提醒,流感為新冠疫情後免疫負債之一,醫院就曾收治有一名男性年僅30多歲,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5,得到流感後才過2天就變成重症送急診,住院了一個多月才出院,就是A型流感所造成,提醒民眾要格外注意,呼籲符合公費資格者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疫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關於我們

台云環科有限公司

電話:+886-4-22257222
總部:台灣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28號2樓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