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核查: 打了疫苗仍被感染 意味著什麼?

2021年11月1日疫情新聞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養老院疫苗接種突破病例:15人染疫,2人死亡”:此類轟動新聞讓很多人不安、驚恐。新冠疫苗接種是否的確不如最初設想的那麼有效?

疫苗接種突破現象是指:盡管已完全接種、仍出現感染COVID-19新冠症狀並患病。接種疫苗仍被感染但無症狀者,不在此列。

疫苗突破病例說明接種失敗?

不是。社交網絡上經常出現的關於疫苗突破病例證明接種失敗或疫苗無效的說法是錯誤的。但如果說,目前尚無可提供100%防感染的新冠疫苗,則是正確的。

根據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計算結果,過去9個月,18-59歲年齡段的疫苗接種有效保護率為83%;60歲以上的為82%;重症保護率則分別為 95% 和 93%。

疫苗接種保護率也受時間因素影響。德國免疫學學會 (DGfI) 主席法爾克(Christine Falk)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說,德國國內,尚無人接種疫苗超過1年,因此,還難確認,疫苗保護作用能維持多久,但現已知道,抗體水平在6到9個月後會有所下降。

法爾克教授強調,”假如沒有 Delta變異毒株,那我也不會擔心,Delta 變體比以前的變體更具傳染性。”她表示,”如果通過接種針對刺突蛋白抗原的疫苗所建立的免疫防御不再堅固如一,病毒便能突破這道防線,進入細胞並引發鼻咽部感染。”在漢諾威醫學院移植免疫學研究所任教的這位免疫學家解釋說,”這就是所謂的疫苗突破病例”。

但即使感染保護效果隨著時間的延長而下降,但對重症的保護依舊存在。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10月7日發表的最新一期每周報告,2月1日以來,在德國確定的67661 起可能的疫苗突破病例中,只有0.56%必須在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病人死亡率為1.06%。作為比較:該研究所估計,德國在尚無疫苗可供接種的第一波感染期間,染疫致死率–即所有COVID新冠患者死亡率–約為6.2%。

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報告還指出:”722例因疫苗突破而死亡的患者中,年齡在80歲以上者佔75%。它顯示,該年齡段人群死亡風險普遍較高–無論疫苗有效性如何。”

突破感染數量增加了嗎?

是的。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在9月27日至10月3日這一周,德國18至 59歲年齡段人群中,出現8224次疫苗突破病例。若把從疫苗接種運動開始以來的整個時期考慮在內,該年齡段有症狀新冠病例中疑似疫苗突破比例為7.2%。但如果僅看10月3日之前4星期情況,則該比例要高得多,為28.4%。自年初以來,重症監護病房中該年齡段接種疫苗的患者比例為2.2%,10月3日前4星期的比例平均為7.7%。

6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中也顯示增加:自疫苗接種運動啟動以來,有症狀的新冠染疫者中疫苗突破的比例為10.1%;10月3日前的4星期發生7015次疫苗突破病例,佔有症狀病例的52.6%;年初以來,必須在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的60歲以上已接種疫苗的患者比例為6%,10月3日之前的4星期內則為24.1%。

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在這份每周報告中指出,出現疫苗突破病例數量增加這一現象可以預料,”因為,接種者數量增加,而新冠目前重新又加大擴散,增加了完全接種者同病毒接觸的可能性。”

未接種疫苗者是否應當對疫苗突破病例負責?

不然。但他們的行為對瘟疫大流行及對各自國家衛生系統的負擔產生嚴重影響。免疫學家法爾克指出,”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這期每周報告,眼下住院人數的增加幾乎都發生在6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群體中。……極少數必須送醫救治者也大都來自60 歲以上群體。”

假如秋季感染人數上升,則將主要涉及未接種疫苗者。不過,法爾克教授警告說,接種過疫苗的人也可能再度染疫,”因為,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增加。”

疫苗保護效力在多大程度上隨時間推移減少?

疫苗接種保護不會在所有人身上都發生同樣變化,導致疫苗接種保護效力下降的原因有多種。其中重要的有:年齡、既往疾病、疫苗接種間隔以及疫苗本身。

特別是在年紀大些的或高齡人中,以及癌症或做過移植手術的患者中,疫苗接種保護效力的下降明顯快於其他人群。

因此, 10月7日,德國常設疫苗接種委員會(Stiko)建議施打第三針,強化70歲以上老人的免疫保護。該委員會建議,也向醫療、護理機構工作人員提供第三次疫苗接種。

在以色列,已有超過一百萬人第三次接種。

第一次和第二次疫苗接種之間的間隔時間也會影響疫苗效力。以色列國內,大多數人接種了輝瑞疫苗,兩次接種之間的間隔期是21天。

就此,免疫學家法爾克指出,輝瑞疫苗間隔42天施打的記憶效果強於21天:”第二次接種對發展免疫記憶非常重要。保護功能基於這種記憶。間隔越長效果越好。”她表示,輝瑞疫苗兩次接種的間隔期應是6星期而不是3星期,阿斯利康疫苗應是12周而非6周。

也因此,她對批准使用只需接種一次的強生疫苗持批評態度。她指出, “用於申請的研究均以野生型病毒完成。但其後才出現 alpha,接著是 delta 變體。因此,並非所有在人體內形成的抗體也都能識別出delta。

資料來源:這裡

相關新聞

流感重症第14例死亡! 發病五天身亡

民視新聞/陳柔安、李世宸、郭南宏 台北報導 最新COVID-19本土疫情137例,明天(3月29日)起將全面改為周報,不再公布每日確診及死亡數字,但流感重症爆出第14例死亡,全都沒打過流感疫苗,猴痘疫情新增5例,也要嚴防諾羅病毒清明連架後可能反彈。 小朋友大朋友,診所看病的人真不少,面對流感持續威脅民眾安全,疾管署呼籲民眾快打流感疫苗。 最新出現流感季半年以來第14例死亡,6旬男子有慢性病史,(3月)16日發燒,19日抱怨胸悶後昏倒,一度失去呼吸心跳送醫急救,在家人選擇放手後,發病短短5天就宣告死亡! 流感重症第14例死亡...

運動易喘體力衰退 童確診康復出現心律不整

再來關心新冠肺炎,雖然進入後疫情時代,但確診後的長新冠,仍然要多注意,尤其是兒童,常出現的症狀除了長期咳嗽、注意力不集中,有些甚至還會有心悸、心律不整。台中就有一名9歲孩子,確診康復之後,還是覺得胸悶胸痛,或是運動過後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才發現,是心律不整。 9歲的恩恩,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體力大不如前。 中國附醫中醫兒科主任 賴琬郁:「(恩恩)經常會覺得胸悶、胸痛,而且他只要稍微運動一下,他就會覺得心跳跳得很快,媽媽有時候幫他量,會發現心跳有時候是60下,有時候又會跳到120下,所以他很緊張。」...

今日新增9980例本土、42例死亡!確診康復半年後「肺部竟長出肺結節」,醫師示警3種人要小心

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期在臨床上發現,感染COVID-19半年後,肺部會產生新的肺結節。(圖/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宣布有本土確診9980例,境外移入208例,總共10188例確診(包含42例死亡)。 確診後身體會完全康復嗎?除了副作用以外,身體還有什麼影響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於臉書發文透露,近期在臨床上發現,感染COVID-19半年後,肺部會產生新的肺結節,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

「長新冠」破百例!女染疫康復仍咳到沒朋友 醫警告7症狀應就醫

指揮中心8日表示,長新冠病例數破百,而Omicron後遺症症狀較為多元。(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新冠疫情延燒全台,至今已累積262萬人染疫,雖有99%的人皆屬輕症,但染疫後造成的「長新冠」後遺症卻引起各界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8日)指出,長新冠病例已達3位數,因此若染疫後出現胸痛、胸悶、喉嚨痛、頭痛、疲倦、腦霧、肌肉痠痛等症狀,要多加留意。  ...

關於我們

台云環科有限公司

電話:+886-4-22257222
總部:台灣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28號2樓

加入好友